其基本思想是,货币的价值取决于它可以用来购买什么。货币交换(使用一种货币 “购买 "另一种货币)的主要驱动力是,通常情况下,在一个特定国家进行的商品或服务交易必须使用该国的官方货币。因此,如果美国有一些非常有价值的东西(比方说iPhone),而其他国家的人想要购买,他们必须购买美元,然后用这些美元从美国的卖家那里购买消费电子产品
每个国家都有一个 "篮子",里面装着自己生产的、另一个国家会想要的东西,还有一个 "购物清单",里面装着自己想要从另一个国家购买的有价值的东西。篮子和购物清单之间的净价值差异决定了一种货币对另一种货币的相对需求;美元相对于欧元可能会升值(因此欧元会买到更少的美元),因为欧洲人比美国人更想要iPhone,而不是美国人想要宝马,或者相反,欧元相对于美元会升值,因为美国人比欧洲人更想要宝马。实际上iPhone是在中国制造的,这一点也有点作用,有点不是,苹果用人民币付给中国人制造iPhone,然后从国际买家那里收到美元,再把iPhone运给他们,这使得人民币和美元都比欧元或其他货币更有价值。
一种货币的流通总量也会影响相对价格。现在美国美联储每天向美国经济注入数十亿美元的资金。这意味着有大量的美元在漂浮,所以它们很容易得到,因此对它们的需求减少。
比这更复杂(例如,美元也被用作石油贸易的国际标准,你想要石油,就用美元支付,即使美国实际上没有把任何石油放到市场上出售,也会增加对美元的需求),但基本上可以认为不同的货币本身是有价值的,这种价值会受到市场对这种货币的需求量的影响。
很简单,就是供求关系。
首先,需求。
如果你是一个进口商,想从海外购买, 你需要外汇,也许是欧元。或者如果你想去欧洲旅行,你需要购买欧元。或者如果你是一个投机者,认为美元会贬值,你可能会买欧元。
除非有人愿意把欧元卖给你换成美元,否则你是拿不到的。全世界有几百万人想兑换货币。如果有更多的人想买美元,那么这种需求将对美元的价格(以欧元为单位)产生积极影响。如果更多的人想买欧元,那么,反之亦然。
全球范围内有很多这样的交易,而且这些交易的人数和性质都在不断地变化,所以这些货币的价格(汇率)会持续平稳地波动。
需求还受到人们想买什么和想买多少的影响。如果人们普遍想把自己的储蓄投资于股票而不是美元,也就是说,如果很多人试图购买股票(把美元换成股票),那么对美元的需求就会降低,对股票的需求就会提高。当股市崩盘的时候,你经常会看到美元的汇率飙升,因为人们试图把股票换成美元(这代表对美元的需求很大)。
然后是 “供应":
看起来好像是有固定数量的钞票,或者说供应量只有在伯南克印钞时才会发生变化,但实际上还有很多东西比这更重要。如果你从欧洲来,想从银行买点美元,那么,银行 "有 "多少美元,他们有钱是什么意思?银行的钱是从储户那里来的,或者是从贷款人那里来的。如果一个人把钱存入存款账户,然后银行从账户中借出这笔钱,并以抵押贷款的形式借给购房者,那么同一块钱就被两个人使用了。购房者可能会用这笔钱去雇佣一个木匠,而木匠可能会把这一元钱放回银行账户,同样的一元钱可能又会被借出去。在经济学上,这叫 "乘数效应"。
在这种负债和再贷款的情况下,全部使用的货币供应量最终变得难以计算。
由于货币是进行交易时使用和需要的东西,所以进行交易的数量(有时是信用交易)会影响货币的 "供给"。
当你考虑到那些囤积现金的人时,需求和供给就有点模糊了。如果我害怕股市,我可能会把所有的钱都放在美元里。这就从可以投资现金的公司那里拿走了现金,把现金从用于交易的资金池中拿走,让它在我的床垫下等待。你可以把我的囤积看作是对货币的一种需求,也可以把它看作是可用于进行交易的货币供应的减少。
如果你看看全球范围内货币使用的每一种方式,包括掉期和各种交易所合约和期货,那么全貌可能会更复杂一些,但这给出了价格来源的基本故事,它们不是由某个价格操纵者设定的,而是由市场力量驱动的。
银行只是促进交易。如果最后的价格(汇率)是1.2美元/欧元,银行收到的买美元换欧元的请求比买欧元换美元的请求多,它就会向下调整汇率,直到买入压力达到平衡。如果美元变得更贵,在某些时候,想买美元的人就会减少(或者想买美国的产品,价格是美元)。银行会维持一个价差(比如买入1.19,卖出1.21),这样它就可以获利。
你应该把货币看成像其他商品一样,把购买货币看成是易货贸易的一种形式。货币的价值只是一个惯例,但它是有效的。货币在交易中是需要的,所以它在这个以物易物的商品/服务和其他货币的全球市场中保持价值。随着这种商品/商品/服务和其他商品/服务的供求关系的波动,进行任何这些交易所需的任何特定货币的数量也在波动。
官方的 "一篮子商品 "和这些商品的价格被用来确定消费价格指数/通货膨胀等。这个特定的一篮子商品的官方价格并不是每天汇率的基本驱动力。